前言
这是关于大学第四年三篇文章中的第二篇,主要记录我在 2019 年上半年申请交换生的过程。至于下半年我交换期间的生活,之后可能会另开一篇文章来专门写。
出国看看这个想法我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曾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的姐姐交流的时候,我就对留学生活有了兴趣。稍微长大一些,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
那么姑且先迈出一小步,出境看一看。
于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办理了身份证和港澳通行证,去香港旅游了两周。第一次走出大陆,这次的旅游给我带来的影响很大。从一个“十八线”小城市走到了香港,我感受到的远不止视野的开阔、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的冲击。虽然之后几年我去过很多其他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带给我的印象总不及最初的那次香港行。
到了大学期间,我自然想要追求走出去的机会。于是交换生自然是我的一个选择。
正文
交换生的动机
除了出去看看之外,交换生作为一份经历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未来准备留学,那么在交换生期间与交换学校的 Professors 打好关系,成功要到一封推荐信会给之后的申请带来很大的帮助。
要到推荐信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在教授的课程中表现突出(多与教授交流问题,各种实验和 Presentation 尽可能展现自己的能力)、直接在教授实验室做一个小项目、经常性的请教问题等等。总归是要找到方法和教授建立联系。
如果交换的学校又恰好是你的 Dream School,那么事情就更简单了,交换期间可以让你早早的套好 Professor。申请的时候学校委员会也会一路绿灯。
大多数情况下,记录在你 CV 里面的交换经历在套磁的时候总会吸引到 Professors,增加申请的竞争力。如果还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那么效果就更好了。
如果未来准备工作,虽然交换经历在招聘中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也会让 HR 在阅读 CV 时眼前一亮。交换期间所做的项目等等也会在面试中体现价值。
不过整体上来说,就如实习那篇文章所提到的,工作的申请还是着重在能力上。申请交换生在找工作这方面性价比不是很高。
交换生对考研和保研的“用处”并不是很大。但是在被考研备考束缚之前,或者保研决定之后,放飞自我出去看看也是挺好。
除此之外,交换有一个隐藏的好处,即可以换掉本校的课程。比如我系大三上的课程微分几何和概率论考试以惨烈著称,如果这学期去交换,那么就可以用对方学校的学分换掉这学期课程,从而避免成绩单爆雷。
不过对方学校的课程往往也不是那么好学,万一翻车了,回来之后换的分数还不如这边考试的就很亏。换分优势这点因人而异,如果你喜欢一考定成绩,那么可能本校更适合一点,如果喜欢把学习分散在平常,那么大部分交换学校都是这样。
最后想说的是,交换生是学校这个平台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机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本校很低的学费对换掉了对方学校昂贵的学费,在交换期间只需要支付基本的生活花销,就可以在一个很好的大学留学。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交换学期的选择
比较常见的选择是大三上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不过大四上学期是考研准备的时期,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准备和交换生完全冲突,一般不会考虑。
其他时期通常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大三下学期恰逢各大公司的实习生招聘,在这一学期可以申请当年暑假的实习,其优势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不少。不过实习生招聘如果全部是在网上进行,那么倒是并不耽误交换。这点还是取决于当年的情况。
大四下是毕业设计时间,我校是允许学生在其他学术机构进行毕业设计的。但是事实上,能在其他学校找到一个接受你毕业设计的老师并不是很容易。一般这种情况和留学申请的套磁成功是一个性质,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自然是最好。
另外,由于春节,国内学校春季学期开学普遍较晚,如果申请春季交换生(也就是每一级下学期的交换生)可能就需要早早出发去开学。
至于更早的学期,有些对方学校似乎不允许,即在本校两年以内的学生不推荐申请交换生。至于允许的学校,就要求语言成绩要尽快的考出来。交换生这件事情理论上是越早越好,不过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总体而言似乎大三上学期是最理想的交换学期。如果有交换的目标不妨把这个时间设为基准。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话语言成绩就要在大三上之前拿到。大一大二就不能以四六级来要求自己了,早早开始 IELTS/TOEFL 的准备。因为如果在大二拿到了不错的语言成绩,那么在大四的出国申请也是可以用的。
交换国家/地区和学校的选择
交换生的申请和访学、夏令营等等不太相同。一个学校所拥有的交换生名额,就如其名,是需要和对方学校讨论合作并签约才会有的。所以一个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往往很有限,按照学校排名列举出来之后,一般也没太多纠结的余地 —— 好的和差的相差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学校的交换项目会发生变化,这些都受到本校与对方学校合约变动的影响。可能某个交换项目去年还有,但是今年突然不提供了;或者从来没有合作过的一个学校,今年突然开始和本校合作了等等。这些都是要以当年学校国际合作处公布的消息为主,最好能直接联系国际合作处的老师询问。
交换和留学不同,并不代表着你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好几年,所以可以放开了选择。发达如香港地区、法国、英国、韩国都很好,远至新西兰、澳大利亚也都是选择。取决于你喜欢哪个学校和国家/地区。
一个不能避开的考虑是花销。选择不同留学地区的花销自然不同,虽然学费可以互换,但是生活费还是要自理。不过相比学费,基本的生活费就少多了。学校的交换生招生简章上通常会有交换学期中的大致花销。
申请 CSC 奖学金倒是可以连生活费也免掉,甚至有所结余,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是可以申请的。我当时进行交换的时候并没有申请 CSC 的项目,所以不是很了解,在此不提。
仔细考虑之后,锚定一个学校就可以向国际合作处老师提交申请了。
交换生申请的准备
N.B. 这里提到的交换生都指的是 Course-taking 交换生,如果要读 Research 交换生的话,提前联系老师和套磁流程差不多,可以直接参考第三篇文章。
既然交换生名额是学校出面谈好的,那么申请交换生的时候需要面对的竞争只有来自校内的。只要学校推荐出去,对方学校一般不会设什么障碍。不过偶尔也会有学校亲自筛选,这种申请起来会麻烦一些。
本校在放出当年的交换生项目的同时会给出一份学校的要求,包含 GPA 或者排名,和语言成绩。
对于竞争不太激烈的学校,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被选中。有时候甚至与对方学校沟通,降低一点要求也是可以的。
对于竞争比较激烈的学校,筛选会在本校进行或者交换学校进行,这时候就按照学校要求竞争名额。有时候对比 GPA,有时候需要额外的答辩。所以英语成绩和 GPA 自然是越高越好。
按照往年的情况,好一些的学校 GPA 需要 85/80 以上,如果竞争激烈还要再高一些。一些较为普通的学校大概在 75/70 以上。
所以如果很早就有打算申请交换生,那么就尽力把 GPA 提高,受益的当然不止这次申请。
关于英语成绩。毕竟这里是申请交换生,不属于正式入学,所以有不少学校把语言成绩下放到 IELTS 6.0 / TOEFL 70。甚至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只需要 IELTS 5.5 即可。
不过,不论多少分,语言考试都还是要花时间准备和考试的。就像之前提到的,语言成绩要趁早。
交换生的申请
如果是校内选拔,在被选为推荐人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对方学校所需要的材料了。如果是对方学校亲自筛选,那么就需要先提交材料。
与留学申请相比,交换生的申请材料准备就简单好多了。
这里从申请的时间线说起。
学校一般会在 3 月份、最晚不超过 4 月初的时候放出交换生选拔通知。在这期间要多多关注学校的国际合作处新闻公告板块,也可以和国际合作处老师提前联系好。需要在规定截止时间内上交给国际合作处一份申请表。
由于这一部分的时间一般是我们自己学校规定,所以说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通融的(比如申请数量过少等等)。不过一份申请表又不难做,赶紧交上最重要。
之后,如果是本校筛选,那么学校会公布推荐人名单,拿到推荐名额之后大约有 15 天的材料准备时间。在材料准备时间内需要把所有东西提交给国际合作处,然后由国际合作处邮寄到对方学校(如果需要)。这个时间就不能推迟了,毕竟事关对方学校的录取工作。
不同学校录取时间不同,对方学校录取之后会邮寄入学证明之类的文件,以供办理签证。签证办理时间就没有那么急,只需要在去学校之前拿到就可以。
所以根据申请的时间,普遍有这些东西需要准备。不同学校可能会有额外的要求。
首先,最重要的,护照。感谢 19 年 4 月的新政策,在异地办理护照方便多了。如果在还没有护照的话,就尽可能早的办出来。护照有效期 10 年,不用担心过期。毕竟拿到推荐名额之后的 15 天内办理一个护照时间会很紧张。
成绩单也是早早的拿到手,毕竟薛定谔的教务处经常会没有人。获取成绩单的流程是教务处打印中文成绩单、自己一一对应翻译成英文、再找教务处的老师打印英文成绩单。
关于翻译成绩单,新版的教务系统提供学校认可的课程名称翻译,免去的曾经翻译课程名的困惑。这里的一一对应是要求每项课程和中文成绩单位置一样。
本次打印成绩单数量不用太多,一般两份,一份给学校,一份准备签证申请(你别说,有的地区签证申请确实要你的成绩单)。毕竟之后还会新增课程,到时候还要重新打印成绩单。
提示:教务处的成绩单一份¥10而且只能刷校园卡,所以去之前保证校园卡里余额是够的。
语言成绩单就好解决很多,IELTS/TOEFL 都有成绩单寄送服务。如果学校并不需要成绩单原件,那就更加简单了,直接复印/打印就可以解决问题。
关于在读证明,有些学校需要学校专门开局在读证明,这种时候就拿学校的模板按照对方学校要求改一改,去教务处盖章即可;有的学校直接认可学信网的学籍认证,这样就比较方便,直接下载打印即可。因为也要有教务处参与,所以这个东西也是早早弄好。
在读证明可以打印两份,因为之后护照申请或许会用到。
有的学校会要求推荐信,不过推荐信似乎在筛选中占比不大。第一次写的话可能会纠结,去论坛参考一下其他人的推荐信是怎么写的,交换生的推荐信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然后自己写一份(没错),去教务处打印到学校的纸上盖章找老师签字。
没错,推荐信也要麻烦教务处,所以说早早跑去弄。
剩下的就是学校的各种表格,如换课、学生出入境登记、院系老师意见什么的。里面的签字还要按顺序来,比如导员先签,然后系里签,然后院里签,然后教务处,然后国际合作处……。往往搞这些表格签字要把主楼翻个遍。所以在出发去主楼之前可以拟定一个游览路线图。
这些一般都在确定推荐名单之后做。鉴于日常有领导找不到的情况,前前后后应该会花好几天,跑好多次主楼。如果你一次办完了,那么恭喜你,你就是天选之子。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申请会同时需要线上填报和上传文件的扫描件。倒是没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按照申请系统中的需求填写即可。有时候需要写一些研究计划和申请动机,这些内容可说的东西太多了,我把它们放到了第三篇留学申请里面,可供参考。
最终,把所有材料准备好、提交完成之后,就可以耐心等待 Offer 了。
出发之前
Offer 到了!
又有一堆事情来了。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签证的申请。伴随对方学校送来的 Offer 一般会有一份正式的录取证明,这个是用来申请留学签证的关键材料。
签证可以选择自己办理或者是找中介办理。如果有不错的中介,个人推荐交给中介去办,一般价格不会在办理签证本身价格之上太多,省时省力。因为亲自办理签证是要去大使馆的,到了这个时候学期也进行到期末复习的阶段了,花时间自己跑大使馆办理签证比较划不来。
签证也会需要很多的材料,不过和之前相比就好弄的很多了,而且时间上也没有那么紧张。之前多打印的成绩单、在读证明或许都可以派上用场了。
之后就可以专心准备期末考试,等待学期结束。
大多数学校的选课时间安排在开学前的半个月时间,普遍在八月中旬。要注意的是,抢课这回事,不管是国内外高校,都是很严重的。
所以还是有必要连接一个比较稳定快速的翻墙线路,在开始注册课程的时候赶紧把想要上的课抢到。这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工作,预先挑好想要上的课程。如果是读 Research 型,老师或许会给你推荐一些课程。如果没有老师指导的话就看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按照学校的学分要求选课。
抢不到课或者选中了自己不太喜欢的课程倒是不用很担心,很多学校有第一节课是介绍课程的设置。Professors 会在第一节课介绍课程的定位、大致内容和课程安排,学生根据这一节课决定要不要退这一门课。有的课程实际报名的人数太多, Professors 也会考虑增加课程的容量,最多情况下甚至可以拓展到两倍的人数。
个人在 POSTECH 交换的时候发现确实很难找到“水课”。每一门课程,甚至是一些名字听起来就很“水”的课程,都出乎意料的硬核。每一个学分都不容易拿到。所以不管选了什么课程,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过虽然课程难度都挺高,一个课程的得分情况还是会和 Professor 有关。有的 Professor 会设置更高的 A 的比例,拿到 A 或者更高意味着你回校之后可以换到不错的分数,从而提高 GPA。
关于课程得分情况的信息倒是不容易得到,毕竟往届交换的学长学姐提供的信息有限,与当地学生又不容易建立联系。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倍的努力,来拿个不错的成绩。
出发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出发去开始下一个学期吧。
结尾
交换生申请实实在在的有一种为自己未来在自己手中的感觉,自己准备材料一步步递交、拿到 Offer 再一步步申请签证,之后是慢慢处理各种新鲜的学校的事务,每一步都刺激着我对不久之后交换生活的想象。
归根结底,这种感受的原因就在于交换生申请时候的压力小。申请交换生的时候正是大学中的“田园时代”,每一件事都感觉很有趣,不担心失败之后的影响,只是每天想象着自己在陌生地方的生活。
即使是现在,写着这篇文章,我也能感受着当时准备材料时候的激动。只愿这种心态能多保持一些时间。
“当我和世界初相见,当我曾经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