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进时光蛋里。

交往的成分

2021.02.15

2018 年 10 月 23 日,在我 20 岁的生日那天,我被问了一个问题:

朋友与恋人的区别是什么?

在此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我只顾一味自己一个人向前奔跑,再也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家人和旧友让我有恃无恐,在人际关系上只要求平淡如水,没有更多的苛求。我有很多其他事情去做:我有想做的游戏、有想写的文章、有想旅游的地方等等,这些我都可以一个人做。

这两年间我找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遇到了很多人。这段时间让我对交往越来越看淡,不过我也在继续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我想着尝试回答一下它。

首先要明确一下定义,本文里的交往如无特别制定,指的是成为恋人,在大众印象中的男、女朋友。

想要区分朋友和恋人,就需要了解:什么才是交往。这就是文章名字的由来,思考交往的成分有哪些,使得它可以划分朋友和恋人这两种人际关系。

憧憬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交往的动机。想要与一个人交往,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有一些令人憧憬的地方。这是一个已经被大众所广泛认知的事情。那些教导着年轻人“要用魅力去吸引别人”、“提升自己而不是单纯付出”等等思想所遵循的也是一样。

这些魅力大都关注于个人本身的思想发展,比如擅长某些技能、较强的社交技巧、优秀的独立意识、丰富的经历和思想等等。这就是常说的: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这个人的思想。独特的思想的可以让我们抛开很多现实的内容,因为大多数物质层面的追求具有同质性,而精神层面往往独此一份。

在真实生活中的憧憬更加广义,包含可以满足人对财富的憧憬,外表亦然,还有权力等等一些东西。我们会觉得基于这些的交往更多的是像一场交易,但是这样的憧憬依然是促成交往的动力,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这也是憧憬的一种。

定义好了憧憬,那么会有两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憧憬、为什么憧憬会促成交往。

为何产生憧憬

憧憬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源于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丰富,意识独立令我们羡慕,如果我们也在追求这样优秀的思想,那么就会对这样的人产生憧憬。同样,更加物质的层面,我们偏爱漂亮的外表,或者我们希望财富的自由,就可能让我们对拥有相应事物的人产生憧憬。

这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我们渴望去拥有,独立思想或许很优秀,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感兴趣,那它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吸引力,看淡财富或者权利也是如此。

这些产生憧憬的要素也可以是间接从前面所提到的元素中推导出来的。比如为了吸引周围朋友的羡慕而选择一位外表漂亮的交往对象,这是从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到漂亮外表的推导。

总之,憧憬产生自我们对事物的渴求,其本质是渴望获取。用这个推论来尝试解决几个问题。

Q. 为什么舔狗能成功?

A. 舔狗的对象拥有多种憧憬的可能,比如希望有人陪伴,比如希望被照顾、被重视,比如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取一些物质上的东西。这些都是追求的人可以带来的,因而可以成为促成交往的因素。

Q. 为什么舔狗失败了?

A. 舔狗的对象拥有多种憧憬的可能,比如有人追求的感觉,比如周围人的羡慕,比如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比如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取一些物质上的东西。这些憧憬和追求的人无关,这种时候对于被追求者来说,追求者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就会长期让其停留在追求的状态。

憧憬带来的效果

憧憬并不直接转化为交往,只考虑着憧憬去渴望交往对象是贪心的表现。

每个人对事物的价值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既然憧憬的本质是获取事物,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事物的价值视为交往带来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决定交往价值的上限。

在获取之外,交往是有成本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很多的东西,我们也对此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我们付出的价值远远高于一段交往所带来的价值,那么即使有存在于其中的一些憧憬,也很难促成交往。

不会促成交往的成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交往带来的价值不足,对方可能在某些点有一些令人憧憬的地方,但是这些憧憬的程度不高,仅仅是简单的欣赏,甚至是无关紧要。这样的交往可以获取的价值很少,也就是所谓的“不够吸引人”。

另一方面是付出的价值过高,即使是简单的憧憬,如果相处时并不需要付出太高价值,那么依然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是简单的相处和简单的幸福。一些极高价值付出才可能促成的感情往往使人没有动力。

这些对价值的判断和比较都是基于人的,每个人对不同事物价值的态度都不一样,也就是所谓的大家的价值观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家境殷实的人可能会觉得金钱方面的付出并不算是很高的价值付出,但时间和关心会是;偏爱热恋的人可能会觉得各种仪式性的活动很理所当然,而偏爱平淡交往的人可能会觉得参与这些仪式性的活动辛苦而耗费经历,收益高于自己的付出。

也许我认为你的一个特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是另外一个部分就无关紧要,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这时候你和我恰好相反,就会觉得我忽略了你精心准备的内容、你本该觉得非常珍贵的内容。这样就会产生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交往成本的计算和观念冲突将会决定交往的下限,综合从交往对象获取价值的上限,即可评估这段交往的可行性。低下限高上限可以带来理想的稳定交往;高于上限的下限会将交往的可能拒之门外;接近上限的下限将会来带可行但是十分不稳定的交往过程。

这样的计算似乎理性而不通人情,很多交往的人们并不会如此计较。但是事实上即使大家没有明确一条一条地去计算这些,在心里依然是有类似这样的一个判断过程,决策是必然存在的,除非糊涂,每个人对交往的判断自然有自己的依据,表层所产生的好感、追求、拒绝、厌恶等等都是深层次的评估思考在表层产生的结果。

事实上,这样的价值计算是极其复杂的,相处有多少种可能性,就会有多少种价值需要去评估,没有人可以理论真实地去计算这些价值。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忽略的内容,认识一个人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只能片面地去评估,这样的信息差将会对交往过程带来不少冲突。

考虑交往的状态在上下限之间稳定浮动,一旦上限降低,比如我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失望,或者下限提升,比如我们发现了在某个观点上的较大冲突,这段交往状态就容易跃出稳定交往的区间,带来一些矛盾。

总之,憧憬表现为对自己的价值,是交往关键的动机。

可能性

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将上述关于憧憬的演绎原封不动地套用在普通的朋友上面,那么它依然是完全成立的,即憧憬是朋友和恋人共有的要素。更广泛地来说,它是社交的主要动力之一。那么还是要回归问题,哪些成分是只有恋人拥有而朋友并不拥有的。

结论从恋人和友人的定义中就可以推导出来,即恋人具有唯一性而友人不是。

很平凡的结论,大家都知道。但是既然是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好好思考这样的唯一性。

在社交中,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在我们心中的定位也各不一样。同时社交会消耗我们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我们自然会根据不同人在我们心中定位的不同而进行分配。可惜的是,这样的顺位排序没有并列,这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个人,我们会选择在这个人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同时会给予更少的重要性予其他人。

如果仅仅考虑当下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唯一性就太单薄了,而且时时刻刻保持同一个人的顺位第一是非常辛苦并且不切实际的,这样就变成了一种约束。本质上决定唯一性的是关于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会拥有着我们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各种可能性事物较高的优先级。当下可能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无法给予对方较高优先级去做各种事情,但是放眼较长的时间内,我们总有较高的可能性去为交往的对象提供这样的事物。

举一个例子,大家经常会约着出来吃饭,我们自然可以自由选择约出去吃饭的对象:可能是接着讨论实验内容的实验室同学或师兄师姐,可能是好久不见的旧朋友,可能是任何我们其他的好朋友。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选择与交往对象外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交往对象在我们这里并不具有唯一性了,因为在之后任何时间我们考虑一同出去吃饭时,她/他都会一直有着很高的优先级和可能性。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也可能有一点点以偏概全,但是整体上想要表达的含义是这样子的,大概是愿意与享受这样一个选择和付出的过程,并且将更大的付出分散在未来很长时间尺度上。

这样的可能性需要信任和包容,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并且使得关系可以长远地发展。

很多 Soulmates 的相处模式都与此类似(仅仅在于表象的相处模式,Soulmate 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描述就可以概括的),相互信任和包容对方,双方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给予对方唯一性,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拥有自由和幸福,就像大家所说的知根知底、平淡如水般的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很多,比如坦诚地交流、优秀的人品与情绪控制能力、视野和气度、清晰且坚定的原则等等,大多都是被人们在交往中所追求的品质。

可能性这件事情强调交往对象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对外的联系,也就是与大众观念的联系。对世俗的态度也是交往中关键的一部分。

世俗

人的思想总会收到世俗约束,这种约束并不是作用在我们的思想本身,而是通过我们不同行为在这个世俗体系下带来的后果约束的。想要打破这样的世俗,我们需要作斗争的对象是社会思想,其难度很高,因而可以将所有人牢牢地限制在既定的社会思想范围内,从而决定人们的思想。

社会思想不接受第三者,因此所有与第三者类似的关系将会被批评;社会思想强调专情和负责,因此背叛和不作为将会被批评;社会思想强调在感情方面人性向恶,因此与人在感情方面的接触往往会谨慎而消极。

除此之外还有无穷无尽其他社会思想的体现,我们不讨论社会思想是大众利益集合体的感情表现,我们强调不与其冲突,也不一贯接受,为自己的思想在严格的社会世俗思想约束下寻找一个存在的位置。

两个人的交往,可以使两个人的行为获得最高的正当性,可以自由见面、自由出行,这是顺应世俗思想的关系和行为。我不认为世俗思想约束会给我们带来正面的收益,但至少满足了这样约束的我们不会受到其负面的影响,合理而理想的世俗约束应当如此,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人们过于强调交往这一种关系本身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其充满了难以承担的约束。不同的人给予自身多年的经历和观念的建立,对世俗思想在现实行为演绎的态度各不相同。

直观表现的一个例子是大家对于与交往对象外的其他人交流的态度。如果按照我上面所阐述的观念,很多日常的行为并不与交往的唯一性冲突,比如普通的吃饭、出行等等,但是若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冲突了他所理解的社会思想,那么他就会使用社会思想这样沉重而且有杀伤力的武器来攻击,对于交往双方来说,这是极其无理但又难以解决的,其本质是人与人思想的冲突,只要我们无法改变人,我们就难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更广的尺度上,不同的人看待同一种行为违反自己所理解的社会思想的程度富有差异,不论是何种行为,总会有人提出异议,人多思想杂乱,难以统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可以正面以对,做好自己,不管不问这些总会存在的质疑声;我们也可以选择避开,无意义的争辩就让其在一开始就不要存在。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按照个人意志选择。

缺乏思考的和包容的思想团体会造成不良的世俗定论,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引发观念差异,世俗方面本身不应存在于交往的成分中,但是最终还是被加以定论。

最后

这一段内容是完成上面内容两个月之后才完成的,在这段时间内我尝试反复修改这篇文章,但是最后依然不是很满意。

我想通过写这一篇文章来尝试寻找我所认为的交往是什么,但是现在我更不清楚什么才是交往了。我所描述的交往似乎是一场精打细算的交易,关乎着双方的利益,我们所谓的动情,也都是为了获取,似乎再也没有真正的喜欢和真正的感情。

感情是盲目的。

或许这就是本质,我还需要继续探索为什么要交往、什么是喜欢。

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没有远见的投资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