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进时光蛋里。

喜茶

2023.04.09

这篇文章里面居然包含了知识!所以姑且也可以算是一篇技术文章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老姐的塞嘴里式推销——我逐渐开始喝茶了,原本只是找点有味道的东西,添加一点在实验室干活的乐趣,毕竟天天只喝白开水非常无聊,天天喝咖啡或者含糖饮料又对身体不太好,相比来说喝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随着喝茶越来越多,我逐渐找到了更多的喝茶的乐趣,算是开始喜欢上了喝茶。

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把我对茶叶入门的过程简单罗列一下,大概是从味道到形式再到文化历史的一个过程,或许能吸引到更多的朋友来一起喝茶,一起养生。

入门茶的第一步是品尝味道。喜欢喝茶的原因自然是茶要好喝,如果不好喝还要喜欢喝,那岂不是自找不痛快。每天在实验室里面改 Bug 发愁到不行,再抿两口茶直接泪两行,大谈“茶入愁肠,化作学术泪”。

我在我姐的推荐下我尝试了好多种茶叶,这些茶叶的名字最开始让我迷惑了好久,比如说什么金骏眉、正山小种、大红袍、凤凰单丛等等。在我贫瘠的茶叶知识中,茶也只有红茶、白茶、绿茶、乌龙茶这几种分类,相对细致一些的按照产地划分的可能也就是龙井、普洱什么的。所以了解茶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茶的分类,先知道是什么。这里是我总结的一部分简单的 Cheat Sheet:

首先,茶叶的最大分类有六种,基本是基于发酵种类来分别的:

  • 绿茶:无发酵;
  • 黄茶:轻发酵;
  • 白茶:轻发酵;
  • 青茶:半发酵,有一个更为大家熟知的名字就是乌龙茶;
  • 红茶:全发酵;

然后再往下的分类其实就相对混乱起来了,有次级命名直接指代某一种茶类的,比如说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铁观音;也有用产地先做一个分类的,比如说武夷红茶、祁门红茶等等,这种按照产地分类的一般是红茶,不知道为什么,可能红茶发展得比较好?

然后在这些以产地命名的红茶还会依据特定的品种进行细分,比如武夷红茶下面的正山小种、烟小种、外山小种、奇红,再在这些小种下面就是一些特定的命名的茶叶品种了,比如金骏眉其实是武夷红茶正山小种中的一个分支。其他的例子也有大家熟悉的大红袍其实是武夷乌龙茶(也叫武夷岩茶)的一种分支。

还有其他比较难以分辨的,比如说鸭屎香其实是凤凰单丛的一种,凤凰单丛是乌龙茶的一种。凤凰单丛里面的凤凰其实是产地,位于潮安北部的凤凰镇。

所以研究了一圈之后发现其实除了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剩下的子类划分的就比较混乱,就见一种记一种好了。而且这个问题其实是分类学中的问题:怎么好好地把一个领域的内容分类。我们可以趁机创建一个茶叶分类学,开辟新方向,发大量文章,成为教授,学术合作,走向人生巅峰…… 什么?已经有这个分类学了?今天也是 idea 被抢的一天。

在知道了茶的种类之后就开始品茶吧,这里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描述好喝和不好喝。“只耐自己没文化,一句好喝走天下”可不行,但是想了想,除了“好喝!”之外其实我会的描述词少得可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味道来形容,比如说这个茶有花香啊、果香啊、沉香啊、円香(?) 啊之类的。拼拼凑凑旁征博引地来讲。

我了解过的其他需要用到味道描述的地方有很多,最极端的比如说香水,调香师简直拥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味道的语言体系;也有威士忌风味的鉴赏、美食味道的描述等等。人们用来描述味道的词汇真的很匮乏,人们在形容气味时,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在描述气味的源头 。比如橘子味、烟味或是臭鼬味。这种说法听上去很自然,但却与我们描述其他感官体验的方式有本质的不同。如“白色”和“圆形”,这些描述显示了物体的特征,而非物体本身。白色圆形的物体可以是棒球,也可以是一轮明月。类似的,一个“音调高”的声音可能是鸟鸣,也可能是开水壶的哨音。这些描述词更加的抽象。

虽然但是,人们也可以用抽象的词汇来描述味道,比如说“质朴”、“厚实”,但是又感觉不够意思,不像是颜色一样很明确。我觉得直接拿味觉和视觉颜色相对比会比较容易体现出差异。我们对于很多种颜色其实都有对应的术语,比如基本的“红”、“黄”、“蓝”,复杂的“品红”、“苍蓝”等等,虽然也不乏一些用现实事物来表达的,比如“天蓝”、“橘”等等,但是总之人们为了颜色造了好多的词汇,也因此我们有了这些词汇作为工具来描述颜色。

但是对于味道人们似乎不是那么“上心”,没有造出太多的词汇来描述味道,这也导致我们没有这些词汇作为工具来描述味道。这点其实不能怪大家懒惰或者偏袒,相比颜色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味道的获取需要实际的存在,跳脱一点说就是颜色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共享,但是味道不太行。我们在显示器上打开一个红色的色块,我们就能“体会”这就是红色,但是如果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泥煤味”,不在现实中拥有一些泥煤味的东西我们是体验不到的。

等我未来有钱了我一定买一个可以闻得到味道的电脑()。

我在网上搜了搜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个语言学的问题,有的语言中有足够的词汇来帮助人们描述不同的味道,但是有的语言就不行。进一步再研究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脑科学的范畴,有研究说有可能正是嗅觉脑区与语言脑区之间的直接联系导致了气味命名的困难。嗅觉系统递交给语言中枢的信息太过“粗糙”,相对缺乏加工,这就好比是写在皱巴巴的餐巾纸背面的几行备忘。与之相反,来自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更像打磨完毕的草稿,它们已在专门的感觉脑区经历数个加工步骤,可能更加完善。

这个解释非常的有意思,那么我不太会描述味道这件事情就可以甩锅给大脑的进化还不够,目前确实还没有成体系的味道描述。不过当下我们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回归正题,我们可以借用一些非常抽象的形容词来描述茶叶,我觉得主要可以用两个层面来描述一种茶:茶质和风味。

形容茶质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个茶非常的涩涩(不是),或者是润、滑、平、干什么的,很多用于形容感觉的词都可以用在这里。风味就更好理解了,这个茶是有什么果香味道或者是什么花香味道等等,直接参考描述酒的词汇就好。

知道怎么描述茶的味道之后就算是正式入门了品茶。目前我手头的茶叶集中在武夷红茶,再加上一些铁观音、白茶之类的乌龙茶。绿茶因为没有发酵,所以不是很容易保存,我有的就不多。品茶会让人确实喜欢上喝茶这件事情,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新的喜好,比如说茶器。

说来有趣而且惭愧,我了解到茶器其实不是因为品茶,而是因为一个和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游戏:仁王2. 这个游戏的时代设定是日本的战国时期,日本的茶道起源于这个时期,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大力提倡下,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在游戏里面的体现就是可以在流程中获得各种各样的茶器,然后交给松永久秀来鉴定。

最开始我对这段战国历史不怎么了解(我历史菜得不行),觉得为什么在这么残酷血腥的冷兵器战争中出现了有些格格不入的茶器,于是就提起了兴趣。在了解相关的背景和体验了游戏中隠世茶室的茶器鉴赏之后,不知道是哪根筋被触动了,我也喜欢上了茶器。松永久秀在游戏中的一句“用这个来喝茶一定是别有风味的吧”刻在了我的印象中。

于是我就开始动手搜索了解各种茶器,在游戏中有名的茶器不少都是天目茶器,比如说最顶级的曜变天目,还有油滴天目、青天目、白天目等等。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天目指的是天目山,拥有一派茶碗烧制的技术,传至日本后得以发扬。其他的还有各种历史上有名的茶器,除了喝茶的茶碗之外,里面还有一种刚开始让我很疑惑的茶器类型就是茶入。其实从字面意思应该还算好才出来这是存放茶叶的器具,但是人们一般会在茶入前面加上描述形状的形容词,这些词容易让人感觉到误导,比如茄子茶入、肩衝茶入、瓢箪茶入和内海茶入,一开始见到这些东西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在搜索欣赏了各种茶器之后我特别想买茶碗,属实是来自遥远时代的消费主义裹挟。但是随便搜一搜,什么兔毫碗、金银毫的,又是柴烧人工窑的,一个茶碗卖我 2000 块。还得是贫穷让我摆脱消费主义。

但是认真来讲茶碗是茶道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人喝茶不只是喝茶本身,又要修身养性又要以茶待客的,各种茶叶周边搞得风生水起,从茶碗到茶桌再到茶室,软装硬装还挑环境,属实脱离了现代日常的喝茶需求。欣赏欣赏还是不错的,自己去布置就有些过头。

研究了一圈喝茶的东西也算是让我理解了很多人对茶的喜欢,感觉乐趣很类似于喝酒,每个人都可以相对容易地从中获得快乐。希望上面这段推销文字可以提起大家一点想喝茶的欲望,当然,不是那么喜欢喝茶的话至少还能从奶茶中获得快乐。

那么这里就先祝大家长命百岁吧。—— 来自改 Bug 到早上 4 点还在喝茶的 Chuanbo

发表评论